兼顾热血和佛系——《最初的梦想》
点击蓝字
关注妙妙
今天聊聊电影《最初的梦想》。
片名Chhichhore (2019),别名万万没想到(台)。
本片的导演编剧涅提·蒂瓦里(Nitesh Tiwari),他最为我们观众熟知的作品就是《摔跤吧!爸爸》(2016)。当年《摔跤吧!爸爸》《神秘巨星》《厕所英雄》《嗝嗝老师》等几部印度电影的确是引爆了票房和口碑。
这些高口碑电影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,根据真实事件改编。这些影片在表现人文关怀的同时,还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。
阿米尔·汗是《摔跤吧!爸爸》的主演,三年后,他帮助推出了这部《最初的梦想》的预告片。
涅提·蒂瓦里这部影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,结合他本人在大学的一些经历,最终用喜剧的方式讨论了一个艰难的社会难题。
《最初的梦想》最终成了2019年宝莱坞票房第11高的电影。
导演编剧涅提·蒂瓦里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时,就是住在大学4号宿舍的一名学生。
当年3号宿舍和4号宿舍之间的竞争故事成了本片的灵感,导演通过艺术加工,用来服务影片主题。
影片叙事流畅,几段小故事也是感情充沛,充满笑与泪,十分值得一看。
丈夫帕塔克和前妻玛雅都是印度理工学院(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简称IIT)毕业的高材生。
他们的儿子拉加夫今年参加大学入学联考,结果名落孙山。拉加夫解不开心结,觉得自己是一名失败者,于是选择跳楼自杀。
好在拉加夫没有摔死,只是摔成了重伤,奄奄一息等待抢救。
为了让儿子找回生活下去的希望,帕塔克开始给儿子讲述自己当年的糗事,告诉儿子,并不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高材生都是一帆风顺,也不是只有考试好才是人生成功唯一标准。
《最初的梦想》的拍摄套路和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》是一样的。
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做引子,然后引出一段又一段往事,以此来不断烘托影片主题。
而“最初的梦想”是什么呢。影片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最终给了答案。
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,如果不能好好生活,那么一切都是虚妄。
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顶尖学府,考进去了就可以改变人生,想要考进去自然不会容易。
影片中给出的录取率不到1%,每年100万孩子参加考试,最终只有一万个人入选,剩下的99万孩子都不知所措。
这个录取率和我们985的录取率差不多,都是百里挑一的水平。
有意思的是,印度理工学院的3号宿舍和4号宿舍在硬件条件上有着天壤之别,就像一道墙隔开的富人区和贫民窟。
优渥条件留给外国留学生,脏乱差的留给本土人,反正不怕你退学,有的是人抢着要来。
毕竟上过大学的朋友就会知道,这是“国际学校”的惯例。
人生很长,一次考试不应该决定一生。
《最初的梦想》拍出了许多现实问题,什么鸡娃、什么neijuan早已是阶级固化下的必然结果。
目前社会上只有考试还是唯一公平公正的渠道,底层人民也只剩下这一条独木桥能够实现阶级改变。所以每次出现教育方面的不合理改革时,平时再温顺的家长也要讨个说法。
帕塔克和玛雅自然也知道学习考试的重要性。因此他们潜移默化地也会把这种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,孩子逐渐就觉得学习考试是生命的全部,考试成绩是活着的唯一目的。
帕塔克和玛雅的本意肯定不是逼迫孩子,只是在孩子只剩下唯一出路的时候,不自觉地会表现出对成绩的重视。
我们自己作为学生家长,同样也会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。每次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,总感觉心脏病即将发作。
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新闻,某大学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是个学渣,表示开始接受。我爱人还会劝我,你看人家X大教授都认命了,你还这么鸡娃干啥?我说,人家再学渣也有X大兜底,我们有什么兜底?
《最初的梦想》表现了这么多问题,但却无法给出的实质性应对措施。
影片给出的建议看似热血,实则佛系。
电影号召孩子努力奋斗,去做一名战士,而不是做个失败者。只要拼尽全力战斗过,失败了也不可耻。
说到底还是要过了自己的心理关,其他就随缘吧。
并不是说佛系不好,而是在看清问题本质后,大彻大悟,才会活出真我。
现在躺鮃、禸棬都成了敏感词,甚至相关商品也都下架处理。
当躺鮃成了敏感词,享受生活反而变成了奢望。
可是,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,如果活着就是做牛做马受苦受累,丝毫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,那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。
学生的本职是学习,但并不是只为了学习。学习的目的是上个好学校,找个好工作。同样工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被人赚取剪刀差,目的是改善生活享受生活。如果只是让人做牛做马,却不给与相应的待遇,这种工作还有什么意义。
生命只有一次,人生也不能重来。
尽管社会将成功标准简单地等价于钱,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。
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,让自己变成有价值的生命。而不是到死都是别人镰刀下的韮菜。
不做撸瑟做战士,
兼顾热血和佛系。
往期推荐
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,欢迎关注公众号:妙看影视
分享、在看与点赞
只要你点,我们就是好胖友